服務熱線
17791407282
日期:2021-08-13瀏覽:2108次
分子成像的發展:
1999年,美國哈佛大學Weissleder等人提出了分子影像學(molecular imaging)的概念——應用影像學方法,對活體狀態下的生物過程進行細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。傳統成像大多依賴于肉眼可見的身體、生理和代謝過程在疾病狀態下的變化,而不是了解疾病的特異性分子事件;分子成像則是利用特異性分子探針追蹤靶目標并成像。這種從非特異性成像到特異性成像的變化,為疾病生物學、疾病早期檢測、定性、評估和治療帶來了重大的影響。
分子成像技術使活體動物體內成像成為可能,它的出現,歸功于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發展、轉基因動物模型的使用、新的成像藥物的運用、高特異性的探針、小動物成像設備的發展等諸多因素。分子成像技術可用于——研究觀測特異性細胞、基因和分子的表達或互作過程,同時檢測多種分子事件,追蹤靶細胞,藥物和基因治療*化,從分子和細胞水平對藥物療效進行成像,從分子病理水平評估疾病發展過程,對同一個動物或病人進行時間、環境、發展和治療影響跟蹤。
分子成像的特點:
分子成像和傳統的體外成像或細胞培養相比有著明顯優點。首先,分子成像能夠反映細胞或基因表達的空間和時間分布,從而了解活體動物體內的相關生物學過程、特異性基因功能和相互作用。第二,由于可以對同一個研究個體進行長時間反復跟蹤成像,既可以進步數據的可比性,避免個體差異對試驗結果的可影響,又不需要殺死模式動物,節省了大筆科研用度。第三,尤其在藥物開發方面,分子成像更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。根據統計結果,由于進進臨床研究的藥物中大部分由于安全題目而終止,導致了在臨床研究中大量的資金浪費,而分子成像技術的問世,為解決這一困難提供了廣闊的空間,將使藥物在臨床前研究中通過利用分子成像的方法,獲得更具體的分子或基因述水平的數據,這是用傳統的方法無法了解的領域,所以分子成像將對新藥研究的模式帶來革命性變革。其次,在轉基因動物、動物基因打靶或制藥研究過程中,分子成像能對動物的性狀進行跟蹤檢測,對表型進行直接觀測和(定量)分析。
分子成像的應用領域:
癌癥與抗癌藥物研究 ,免疫學與干細胞研究,細胞凋零,病理機制及病毒研究,基因表達和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,轉基因動物模型構建,藥效評估,藥物甄選與預臨床檢驗,藥物配方與劑量管理,腫瘤學應用,生物光子學檢測,食品監督與環境監督等。
小動物活體成像的基本原理:
光學原理:
熒光發光是通過激發光激發熒光基團到達高能量狀態,而后產生發射光。同生物發光在動物體內的穿透性相似,紅光的穿透性在小動物體內比藍綠光的穿透性要好,隨著發光信號在體內深度的增加,波長越接近900nm的光線穿透能力越強,同時科消減背景噪音的干擾,近紅外熒光為觀測生理指標的*。在實驗條件允許的條件下,應盡量選擇發射波長較長的熒光蛋白或染料。
標記原理:活體熒光成像技術主要有三種標記方法。
1、熒光蛋白標記:熒光蛋白適用于標記細胞、病毒、基因等,通常使用的是GFP、EGFP、RFP等。
2、熒光染料標記:熒光染料標記和體外標記方法相同,常用的有Cy3、Cy5、Cy5.5及Cy7等,可以標記抗體、多肽、小分子藥物等。
3、量子點標記:量子點是一種能發射熒光的半導體納米微晶體,主要應用在活細胞實時動態熒光觀察與成像。
注意事項:
熒光發光需要激發光,但生物體內很多物質在受到激發光激發后,也會發出熒光,產生的非特異性熒光會影響到檢測靈敏度。特別是當發光細胞深藏于組織內部,則需要較高能量的激發光源,也就會產生很強的背景噪音。生物發光作為體內報告源,不需要激發光的激發,它是以酶和底物的特異作用而發光,且動物體自身不會發光,這樣生物發光就具有極低的背景。對于不同的研究,可根據兩者的特點以及實驗要求,選擇合適的方法。
下一篇:質粒提取竅門